当前,全球金融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如何进一步释放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潜能成为许多银行共同面临的双重挑战。中信银行依托集团协同优势,升级推出公私融合战略,强化“公司+零售”的组合模式,为客户提供触手可及、优质高效的“人、家、企、社”综合服务能力。
战略定位:以客户为中心驱动业务融合
在当前形势下,公司业务重点突破的新经济、新动能客户与零售业务的高净值目标客群具有高度一致性。这就不难理解,中信银行坚持的“公司与零售需要深层次的互动,更加一体化的融合”。
在中信银行的公私融合路径中,其核心是将“客户价值”作为业务发展的基石,即通过融合“公”和“私”两条业务线,将“人、家、企、社”的金融需求融为一体,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多定制化和多元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按中信银行的做法,既需要为企业提供支持其运转和发展的金融服务,又得打造可落地的企业家子女教育、财富传承、员工福利等特色化金融服务,同时提供的服务又是一体化的,由此发挥乘数效应。
事实上,困于部门墙、条线墙的存在,打通公私融合的壁垒并非易事。历时5年,中信银行在全面搭建了公私联动体系后,今年更是战略推进共通融合,通过代发工资、亮灯工程、收单结算等特色业务,实现“以公带私”“以私促公”的双向协同效应。
融合已见成效。以最典型的代发场景为例,2023年中信银行有效代发金额超6200亿元,当年增速超过15%,代发企业和代发个人客户数量的增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此外,其对公有效客户和私行客户相互转介实现较好成效,当年互转新增客户数均超过3500户。2024年上半年,代发业务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速,公、私客户互转同比增速超50%。
公私融合体现了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走向生态的共融与共荣的思维,可以预见其将成为该行高质量获客,支撑业务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
创新驱动:全面释放客户价值
公私融合正逐渐成为各大银行拓展业务的有力抓手,大家的重视程度也不比中信银行低。但中信银行为何能跑出自己的“加速度”?其“以客户为中心”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剖析中信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产品——全面释放客户价值这一实施路径,并理解其如何通过对目标客群进行“人、家、企、社”一站式服务实现公私融合的。
武汉某光电企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不仅急需银行授信支持,企业还有员工持股计划以及实控人子女出国留学等需求。
中信银行利用中信集团全牌照的优势,协同集团单位中信建投多次走访,针对诉求,不断优化服务方案,最终制定出高管员工持股计划。基于以上合作开展情况,又趁热打铁为该企业提供了全套的员工代发服务方案。
目前,在中信银行公私融合多元化服务助力下,该企业发展资金压力得以有效缓解,企业家子女留学及员工诉求得以满足,企业活力和企业价值进一步提升。
中信银行清楚的知道,在如今这个客户至上的时代,需要及时了解洞察客户真正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客户价值,才能彼此成就。
北京某商超公司成立至今已三十余年,随着电商、外卖平台的急速发展,传统零售行业整体情况不容乐观,面对严峻的市场情况,该商超试图以变革摸索二次发展之路。
中信银行通过充分了解企业痛点、整合优质资源、绘制作战地图,一方面通过代发业务,持续挖掘客户需求,开展对公授信等更多业务合作。另一方面,中信银行不断提升客户体验,通过开展幸福工会活动将该商超员工体验值拉满。借助实时发薪、预约发薪、幸福工会、代发专享产品、权益,中信银行逐渐把服务的“点”连成了“面”。
简单来看,该商超在发展中获得了更多资金支持,高管、员工的需求得以满足,实则是企业价值进一步得以提升。随着合作不断深入,该商超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稳。从表面上看,是中信银行为了自身发展的需求,自上而下对公私融合的重视,深入内里,则是站在客户的视角,将客户价值当成“头等大事”。
从中信银行的公私融合路径来看,其不仅仅是将对公和零售业务简单叠加,更是通过企业服务触及个人及其家庭,并且通过个人业务反向推动对公业务发展。
拓宽思路:推动金融生态健康发展
通过完善产品体系、协同机制、深化队伍融合意识等,公私融合战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信银行业务发展,经营潜能不断释放。但面对依然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如何持续破题?
对此,中信银行给出的答案是:拓宽思路,通过建立公私融合营销策略,完善服务产品,谋求创变之路。例如通过有效整合代发、信用卡、个贷等各项资源,推动由代发为主向“代发+”模式转变;再如,通过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园区金融等重点领域,推动由单一产品营销向综合服务转变。再进一步,便是形成常态化经营理念,在公私融合基础上建立合作共同体,真正走向生态的共融与共荣。
在功夫财经看来2024专业配资,中信银行的公私融合战略正是其应对复杂市场环境时的战略定力和敏锐洞察,通过将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深度融合,真正解决企业及高净值客群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为金融行业探索更具弹性和创新性的经营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为金融生态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