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KUYAOLAN
编者按
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区域协调发展又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提供政策保障。近期,多家机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各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提出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路径,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布局需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阅读提示:多家机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各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认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探索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路径。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认为,城区作为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将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担当重要使命。人民网研究院的报告认为,县域冠军产业是县域中某一产业(产品)产值位居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前列,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报告指出,2024年广州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持新兴产业布局、产业项目建设、专业化招商引资一体推进。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8月2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报告》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撑。城区作为引聚新质生产力要素的重要核心,是率先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重要载体、实践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前沿阵地、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主要承载、畅通人才工作机制的领头雁、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将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担当重要使命。
《报告》指出,在中国城区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存在相当部分的“超越增长城区”。全面审视新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以战略目标再定位为核心统领、以优势禀赋再挖掘为基础依托,以创新能力再塑造、产业体系再迭代、营商环境再跃升为三大主要策略路径,城区能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超越增长”。
《报告》建议,中国城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着重把握五个重点。一是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增添城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城区生产力发展新质态;三是推动发展方式创新,筑牢城区绿色发展生态底座;四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城区高效发展制度保障;五是加快人才引培工作创新,塑造城区未来竞争新优势。
此外,《报告》显示,经济资源和社会效益在百强区中的集聚态势愈加明显,2024年百强区用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7.4%的GDP;百强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不平衡分布格局持续改善,中部城区表现亮眼;“千亿城区”加速扩容,“一千亿”“两千亿”“三千亿”城区分别增至156个、40个和15个。
人民网研究院:
县域冠军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8月15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了《县域冠军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县域冠军产业”主要指县域经济中的产业“单项冠军”,即县域中某一产业(产品)产值位居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县域冠军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报告》梳理了我国县域冠军产业发展的八大特点:覆盖行业广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地域分布广泛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新机遇”;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竞争发展的“新优势”;民营企业众多是激发经济活力的“硬支撑”;创新动能强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全球营销布局是对外开放重要的“桥头堡”;带动就业创业是吸纳就近就业的“蓄水池”;城乡融合发展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为推动县域冠军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认为,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县域产业协调发展;加大龙头培育,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严格质量管理,完善产业产品标准体系;强化品牌塑造,实现传播赋能、媒体赋能。
同时,《报告》提出,各地进一步制定完善县域冠军产业标准体系,确保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产品产业质量提升,实现从卖产品到定标准的跃升。
《报告》还建议,县域产业应以多种方式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持续壮大人才队伍,优化营商环境,实现链接赋能。比如,在人才对接方面,通过媒体等渠道广泛链接高校毕业生,搭建县域企业与高校对接桥梁,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县域冠军产业就业蓄水池作用。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建议依托权威平台,开展惠企利民、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征集活动,广泛收集产业中各类经营主体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急需帮扶的问题诉求,打造政企沟通桥梁。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等机构:
2024年广州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广州蓝皮书:广州经济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3年广州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针对未来发展,《报告》建议,2024年广州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持新兴产业布局、产业项目建设、专业化招商引资一体推进。
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做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轨道交通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前瞻布局商业航空、新型储能、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一批面向未来的前沿产业。
在产业项目建设方面,要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推动9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积极谋划重大产业项目,密切跟踪国家重大产业战略布局和近期产业政策导向,谋划一批引领广州中长期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项目;做好项目建设服务,按照“资源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强化用地指标、财政资金安排、项目审批、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协同;充分调动民间产业投资积极性,聚焦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投资决策。
在专业化招商引资方面,按照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全产业链发展思维,绘制产业链图谱,建立目标企业库,聚焦“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精准开展靶向招商,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全面构建龙头引领、链条延伸、产业聚集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阅读提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认为,京津冀具有实现创新突破和创新引领的条件。京津冀创新资源集聚,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研究认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有助于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并对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出建议。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
京津冀具有实现创新突破和创新引领的条件
日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与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均获得了长足发展,京津冀地区也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报告》显示,2023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0.44万亿元,较2014年的5.87万亿元增加4.5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8.3%,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国发展“压舱石”的作用不可替代。
《报告》认为,京津冀具有实现创新突破和创新引领的条件。京津冀创新资源集聚,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地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2023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达到810.1亿元,同比增长101%,区域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
《报告》指出,要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方式、推动产业深度协同上先行示范,形成区域层面共同富裕的典范。这就要求京津冀加强产业体系区域性重构,推动区域产业链式发展和整体层级提升,做大经济总量,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京津冀空间结构,将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专业化分工体系建设以及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着力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空间结构、就业空间结构、协同治理空间结构等方面发力,在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
此外,《报告》提出,强化区域文化建设。健全完善京津冀三地文化发展资源库,摸清文化资源家底。加快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圈建设,激发区域文化创新活力和服务能力。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打造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近日,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城市群和都市圈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推动千亿县诞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江苏省的园区经济、浙江省的块状经济以及福建省的民营经济均在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形成了重要的经验。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有59个千亿县,10个县(市)GDP超2000亿元。千亿县以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报告发布了2024赛迪百强县名单。从榜单可以发现,中国县域经济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在百强县中,东部地区占66席,中部地区占18席,西部地区占13席,东北地区仅占3席。其中,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25席、15席和12席。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甘肃省等11省(市、区)县域均无缘百强县。
报告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五大建议: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引领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厚植县域经济发展新沃土;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加快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报告认为,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当聚焦“人、地、钱”等核心要素,以县域为重点,引导县域着力破解阻碍城乡要素市场化流动的各种障碍,重点降低县域城乡要素配置成本,保障乡村生产要素公平交易,避免城市虹吸效应。比如,吸引城市人才以多种方式参与乡村建设,如投资、合作、兼职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机构: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化产业集群为空间支撑,以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关键抓手,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为重要落脚点,最终实现区域内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报告》认为,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体现在动力、结构、空间及效能四个层面。从动力层面来看,以北京为引领推动协同创新以实现科技创新,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助力制度创新;从结构层面来看,借势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津冀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空间层面来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与产业走廊建设,优化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从效能层面来看,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在津冀落地转化与规模化生产,从整体上提升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效能。
聚焦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该《报告》提出五点建议:一是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重要契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化发展。二是强化协同创新,推动京津冀创新链高质量发展。三是打造数字化线上服务平台,支持创新资源在线匹配、产业链虚拟整合,赋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四是鼓励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五是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协作水平。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上网配资炒股